Li奋进“锂”想 我们再迈一步——回望2023年中国锂产业发展之路

2024年01月02日 11:20 38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砥砺奋进2023盘点   作者:


四川天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手臂正在工作中。

2023年,“新能源”无疑是社会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而“锂”作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锂电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当前,我国锂电产业已跻身世界前列,建立起了涵盖锂资源开发、锂盐冶炼、材料制备、电池生产及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长期向好的新能源赛道,跑出了“中国速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前10个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765GWh,同比增长31%。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数据也格外亮眼。2023年9—10月,我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了824.6亿元,同比增长21%,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但2023年对于锂电行业来说,终究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3年年初,碳酸锂价格一路从历史价格高点60万元/吨开始下跌,4月底跌至17.64万元/吨后一度回升,但又逐步下跌。时至12月26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跌至9.9万元/吨。

2023年,锂电产业下游需求增速下滑、产能利用率下降、产能过剩、材料价格持续下跌……毫无疑问,我国锂电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新的变化,既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更大的市场机会。

新动能在积蓄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锂电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2023年1—10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611.0GWh,累计同比增长41.8%;国内锂资源供应量约25万吨碳酸锂当量、进口资源量约40万吨碳酸锂当量,同比分别增长约8%和57.7%;碳酸锂产量40.5万吨,氢氧化锂产量25.5万吨,正极材料产量约20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5%、26.9%和30.5%。预计2023年我国锂盐产量约为80万吨碳酸锂当量,锂电正极材料产量约为260万吨,进口锂精矿约400万吨,均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锂电产业不仅迎来快速增长期,同样也在加速产业布局。

四川遂宁、江西宜春、福建宁德、江苏常州、湖南长沙、四川宜宾、贵州贵阳、青海西宁、湖北荆门、浙江宁波等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已加速形成。在这其中,不乏有工业基础较差、原本与新能源产业无关的二、三线城市,已借着“双碳”目标的东风,崛起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能源重镇。其中,四川全力布局电池产能及绿色制造,福建着重在产能与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发力,江苏领跑于电池材料与电池制造领域,广东则在上游材料及后端电池回收环节具有优势,湖北在电池回收环节表现出色。

在我国锂电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锂工业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制造业逐步向高端转型、锂电产业向资源地区转移、新兴城市纳入产业供应链、传统工业城市加快转型升级……

在四川遂宁,各区县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产业布局。射洪市持续巩固基础锂盐、正极材料产能优势;安居区支持四川裕能持续发展,推动关键辅材等重要环节加快成势;蓬溪县推进龙蟠锂源项目,在做实正负极材料产能基础上,积极发展隔膜、铜箔等配套产业。

在江西宜春,已形成贯通“锂矿-锂盐-锂材料-锂电池-锂应用-锂回收”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加强产业集群培育,每条产业链都打造2~3个重点产业集群。现阶段,拥有亚洲最大锂矿储量的宜春,除了吸引国轩高科、宁德时代、赣锋锂业、比亚迪等明星企业落地,还拥有锂电企业218家,产业发展集聚成势。

在福建宁德,已形成覆盖核心材料、电池结构件、智能装备、循环再生等多个配套项目以及服务型制造等产业延伸新业态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其中,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出货量已连续6年排名全球第一,无论是规模体量、技术优势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青海西宁,依托丰富的盐湖资源和既有产业基础,青海正加速构建“千亿元级锂电产业基地”。如今,西宁已汇聚一批锂电及其配套企业,锂电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锂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

产业发展催人奋进,资本市场长驱直入。投资“锂”产业,似乎成了近几年隐藏的“流量密码”。

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业链统计在内的共有223个投资扩产项目,其中,182个项目公布投资总额逾9377亿元。产业链快速扩张,既有产业前景的牵引,更有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的推动。

2023年10月26日,四川遂宁市招引签约锂电及关联产业项目19个,签约总金额203.8亿元,涵盖锂电材料、新能源、终端应用等领域,致力打造“锂电之都”。

2023年9月22日,江西宜春经开区招引22个大湾区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105亿元,涉及锂电新能源、光伏、装备制造等产业,“亚洲锂都”不甘示弱。

诚然,资本涌入的确为锂电企业技术升级、产能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也出现了盲目融资、过度融资等现象。2023年,整个锂电行业正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内卷”加剧的境况,入行门槛也不断提高。如今,锂电产业链企业在满足产能的前提下,国内扩产布局的节奏开始趋于冷静,对于投资环境、产业优势等方面更为重视,并且,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将视线着眼于国际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市场机遇。

新机遇在释放

企业“出海”谋发展

从储能系统的关键部件,到电动车的动力源,一块块中国造的锂电池正加速“蓄能出海”,助力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总值达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作为外贸“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表现突出,2023年1—9月,我国锂离子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8%,延续了过去的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地方的锂电池出口也迎来快速增长,为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023年上半年,福建省“新三样”产品中,锂电池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达110.7%。在福建宁德,仅2023年上半年,锂电池出口值就达到了334.3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同类产品出口总值的58.6%。同时,福建省锂电池的出口涵盖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盟、东盟等地区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2023年上半年,广东省“新三样”产品中,锂电池出口增长了27.7%。届时,广东省抢抓窗口期,持续加强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不断扩大外贸扶持政策辐射范围,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制度红利。

不仅是福建和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的锂电池出口量也快速增长,正在成为拉动长三角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再到投资“出海”,中国锂电企业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特色道路。

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中国企业不得不加速“出海”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如今,远景动力、中创新航、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多家企业已相继公布对外投资计划,“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企业出口正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出口,转向“海外新能源产业链本地化”,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还是锂电池原材料、装备,都在同步向海外市场进军。

除了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中国锂电企业集体出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规避欧美相关法案的限制。

近两年来,为推动制造业回流,欧美等地区针对锂电产业链出台了多项本土化限制法规,如美国出台《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欧盟出台《新电池法》等。这表明,中国企业如果仅停留在产品出海,而不在当地建设产能,就难以获得相应的优惠及市场准入条件。因此,在欧美本土化政策加强、出海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并加速了在海外的产能建设。

近年来,中国企业采取贸易与开发并举的方式,积极参与境外锂资源开发。目前,已经获得了全球最大的锂矿石供应国澳大利亚、优质的盐湖锂资源国智利和阿根廷等全球热点及优质资源区的部分权益。截至2022年底,中资企业在锂资源端的收购并购投资额累计超过600亿元,中国企业在海外锂资源权益储量7319.4万吨碳酸锂当量(LCE)。

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目的地呈现出多样化,其选择的标准主要靠资源和市场订单两大因素驱动。一类是非洲、南美,以及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与锂电相关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另一类则是以欧洲、北美、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及政府扶持力度较大的市场。此外,中国企业还通过与海外锂电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合作,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

如今,中国锂电产业链“出海”已成大势所趋。一方面,我国锂电池企业在国内的产能布局已超过国内需求,有足够的产能可以支撑企业出海;另一方面,我国锂电产业在技术、成本、供应交付上都拥有较强竞争力,完全有能力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新赛道在扩展

锂回收规模全球领先

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及技术升级带来的设备更新换代,动力电池已迎来第一批“退役潮”。

2023年,我国废旧电池退役量超过58万吨;截至2023年三季度,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数量达到了11.2万余家。目前,我国已建成1万余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仅2023年1—5月,我国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就达到了11.5万吨,超过2022年全年总量。

在有限的矿产资源背景下,锂资源的回收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从2015年开始研究锂电回收提锂技术,2017年实现产业化,到2022年提锂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产量为4.9万吨,占国内锂盐产量原料的比例为7.6%。依托稀土、镍钴行业湿法冶炼采用的萃取分离技术,分离有价金属,我国生产基础锂盐更具有优势,现阶段,我国企业回收锂的各项指标已引领全球。

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相关生产企业纷纷布局电池回收产业,现已建成100万吨动力电池回收产能,居全球第一,在产能布局上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

2023年,锂电回收行业需求日渐扩大,多方力量加速布局。作为锂电池的生产方,动力电池厂商通过各种方式入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主要电池厂商均有相关布局。此外,车企、第三方企业等多方力量也纷纷加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高峰的临近,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加快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尤为迫切,相关部门积极表态、加紧布局。

2023年11月,工信部制定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第五批企业名单,共涉及68家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规范企业,推动了废旧动力蓄电池规模化及高值化利用。自2018年公布首批企业白名单以来,前四批公布的企业分别是5家、22家、20家、41家,至此,共有156家企业入围。一组组真实鲜活的数字,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步伐加快,回收市场也更加规范。

2023年6月21日,工信部表示,将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等标准研制。而在此前,工信部就已经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做足了工作,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回收服务网点建设运营指南等政策文件,发布了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编码规则、拆解规范、余能检测等国家标准。推动动力电池全国统一编码,并建立国家溯源管理平台和全生命周期的溯源监测机制,指导汽车生产企业、梯次利用和电池生产企业在全国建成了1万多个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服务网点,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327个地级市。

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12月17日—18日,国家发改委在安排部署2024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时也提出,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由此可见,加强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将成为今后推动产业低碳发展的重点方向。

除了国家层面的持续发力,地方政府也在不断提速。

2023年9月,福建省工信厅发文称,对纳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名单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2023年10月,四川省经信厅等10部门明确,将完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并推广废旧蓄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领域先进工艺,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023年11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促进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的通告,对纳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的企业示范项目,按照经核定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有了,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宁德时代投资238亿元在佛山建设电池回收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实打实地成为了2023年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热门话题。该项目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制造优势,还可以通过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直至2023年末,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已基本上做到了“应收尽收”,电池回收利用在年底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果说新能源产业是朝阳产业、商业蓝海,那么动力电池回收就是蓝海中的蓝海。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增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商业化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而我国锂产业也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积极促进上下游协调发展,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展望新征程,我国锂产业发展一定越发光明!

奋进“锂”想,我们再迈一步。

责任编辑:王彦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