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2013年03月11日 15:25 198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综合报道

放飞蓝色国土梦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3月10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发布,重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被赋予拟订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职能,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仍由国土资源部管理。
  而在今年两会上,有关海洋的话题同样受到了极大关注。
  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丰富的资源令人憧憬,而相对落后的开发技术和开发理念,则成为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掣肘。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开发海洋:加强油气资源勘探
  我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近海海域分布有6个大型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达27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10.6万亿立方米,南海石油储备更是可与波斯湾媲美。面对这一油气资源聚宝盆,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指出,面对如此巨大的开发潜力,要全面加强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230亿吨~300亿吨,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
  林回福表示,我们按照国家对海南“成为南海油气资源服务基地”的准确定位,在油气加工、油气储备等产业服务链上加紧规划。过去,海南油气资源50%以上都需要从岛外引进,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强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连介德认为,开发海洋要突出重点。如:大力发展海洋油气能源产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参股经营或通过中方与国外企业合资的方式进行联合勘探和开发。
  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高度垄断的格局,限制了民营资本的进入。油气资源的短缺及高价,使油气垄断经营体制一直备受诟病。而民企相对薄弱的开发能力,又使海洋油气开发引资稍显缓慢。
  利用海洋:深海技术有待加强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司司长吕彩霞则将目光转向深海采矿。她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2月26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增速呈现负增长,其重要原因是在世界海洋油气开发逐步深水化的趋势面前,我国相关制造企业、开采企业的反应稍显滞缓,不具备深水化的实力,导致油气业务拖了海洋产业的“后腿”。更严峻的现实是,碍于缺乏相关勘探、开采技术以及深水领域装备制造的短板,我国的“深水计划”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
  这也正是吕彩霞提出向深海要资源的背景。
  与波斯湾媲美的南海油气资源,70%蕴藏于深海海域。然而,就是在这样资源富庶的区域,相比周边其他国家在南海勘探石油的规模相比,中国的动作却一直不大,而同时,中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却不断增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6%,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在提高,走向深海,已刻不容缓。
  保护海洋:地质环境放在首位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建议:让海洋吃掉更多的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有1/3被海洋吸收,海洋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率先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制定海洋碳汇交易规则,主导国际海洋碳汇发展,将使我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突破点之一。”
  事实上,各地海洋开发利用的热潮正在兴起。围海造地、海滨科技园区等层出不穷。而令人担忧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认为,造成海洋生态破坏的主因就是围填海,中国的沿海城市每年围填海面积超过800多平方公里,严重破坏了海水的自净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围海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围海晒盐;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围海造田;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的围海养殖。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填海高潮,则是沿海地方政府主导的港口经济和临海工业。
  围填海不仅破坏了沿海湿地、滩涂,使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还会使近岸洋流改变流向,降低海水自净能力。“临海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利益是马上就看得到的,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长远的,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渐渐显现。”戴仲川说。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郭景平则关注渤海的地质环境。“渤海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如不尽快处理,将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海岸生物环境等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制约渤海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郭景平建议,建立起渤海海洋环境监测长效机制,重点完善海陆环境管理部门协管机制,加强渤海沿海监测机构建设,形成覆盖渤海近岸海域的现代化环境监测网络。
  种种迹象表明,向海洋要效益,大规模、多种类、高强度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已经到来。全国政协委员于迅认为,推进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起到积极作用,也必将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相对短缺的压力。
  于迅说,建设海洋强国,维持海洋产业核心的竞争力,必须推动海洋产业结构朝着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确保海洋资源有效、持续、循环利用。
  就在此前,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专门出台了9条具体措施支持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9条措施从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远景调查及科学研究、加强海洋地质专业队伍建设、海洋基础测绘能力建设、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合理用地、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试点、指导科学管理滩涂围垦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并明确了相关政策、项目和资金。而所有这些,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必要前提。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将大幅提高,国土资源部管理下的国家海洋局,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在两会代表、委员描绘的蓝图中,展现更重要的作为。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